但她真的没有走,就像那句玩笑话,她留了下来,好似真的要反过来养活孟淮明。
初七后期就没有向他要过生活费,少女靠打工和接摄影模特的单子做到了经济独立。
她转学,告别了那所费用高昂的私立学校。
据说她走时姿态酷的不行,清空了课桌抽屉,拖着行李箱,完全无视了旁人的窃笑和私语。
她也还穿着过膝的黑裙子,孤高的不像是落魄的离开,而像是轻盈的燕子横剪过长空。
那时,祸不单行是孟淮明绝好的代名词,他就算注意到初七沉默的体贴,也难以再分出心思去关怀她了。
而当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初七要用最好的年华为她的过错赎罪时,孟淮明也没有听见她喊一声叔,喊一声不公。
燕灰早起为初七好友的到来做着准备。
此刻他还算是游刃有余,自那夜后,他们之间似乎少了些什么,又多了些什么。
孟淮明说不上来,但后续该怎么处理他已大致有了想法。
他们没有过多地去深究性别焦虑这一点,却还是需要了解基本信息,以防在交流过程中出现偏差。
这个度其实非常难把握,在《蜜糖罐》燕灰就提及了相关的话题,只是用抑郁症为例。
借主角之眼,经历了一个抑郁症患者和他朋友之间的故事。
因为言语不当,朋友二次促使对方抑郁症发作,朋友坐在医院的心理科,讲自己已经半个月没有睡好觉,觉得都是自己的责任。
但他又想不明白,明明是对方告诉他不要用看待抑郁症的态度去面对他,他也照做了,为什么到头来却这个后果。
“其实他并不是这个意思。”
“所谓不要用‘看待抑郁症’的眼光去看待他,言下之意,就是不要用异样的眼光去去对待。”
这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,但往往因为症状的特殊性,而让身边的人忽视了这一点。
好比谁告知不喜欢某某明星,就是在告知另一人不要频繁的提起他,大多数也会接收到这个暗示。
可当对方变成了患者,无条件的顺从和关怀却适得其反。
了解症状,并非是要区别看待他们,更多的是避免无意间的伤害。
只是因为有人太过刻意,反倒使患者感到不适。
于是他们提出“不要”的请求,某种意义上就是在隐含一种信任,信任这个人不会伤害自己,不会那么的不小心。
其实在原书中并轨的还有一个例子,那就是同性群体,只是在电视剧拍摄过程中删除了这段台词。
同性恋已被移除了精神疾病的范畴,却依然是小众群体,在还属于非主流文化的范围里,往往能提出太多似是而非的论题。
其中有的是为了自由与进步,有的则是混淆视听,隐含着某些目的指向。
有太多人在网络上呼吁不要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,这本没有错,只是后来演化成一种极端。
说出譬如“他们不要尊重,而是要平等的话”,乍一听非常有道理,但生而为人,谁不需要尊重。
总好过酒桌上大肆给一位同性取向者介绍异性对象,因为好奇而去冒犯的去问关于隐私的问题,这是真正把他们的特殊当成了“特殊”对待。
了解和言语行为的注意本就是一种额外的尊重,这的确需要把控好尺度,实际上只要把这也当成普通的社交礼仪,也就避免了不必要的刺伤和攻击。
就像该避免在抑郁症患者面前反复提及“死亡”和“生活的痛苦”,他们不是能够被宣泄负能量的对象。
正是因为他们是“正常”,所以需要社交基本的礼貌和理解。
孟淮明和燕灰一起读了关于性别焦虑的百科,早年被称作性别认同障碍,但后来经修正,确定为“性别焦虑症”。
名词的替代也代表着跨性别正式告别疾病的范畴。
读到这里孟淮明还真有一种曾经“病友”一朝翻身的既视感。
性别的取向或性别的认知一度是病,而病就和治疗挂钩,但假如他们一来没有因为这个现象影响自己的生活,二来没有影响他人的生活,却要被强压着去必须接受治病,以此达到扭正的效果,就未免太过无稽。
生理认知和心理认知的分歧必然不好受,其形成原因有来源于脑相关和激素,但多是来源于后天社会,外显的表现就是在服饰动作上,其余并未有太大的可直观察觉的现象。
周末当天,燕灰敲定了菜谱,孟淮明就负责去超市购买,燕灰的感冒反反复复,今早除了有些鼻塞外,精神头还是很足。
他们很重视那位即将来拜访的女士,因为“她”是初七唯一的好友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穿书后炮灰成厨神了 跟风嫁给总裁后【穿书】 双性帝国蹂躏录(ABO/扶她/百合) 暗光 我和苍老师的那些事儿 问多情 一夜醒来变成了妹子 反派每日行一善 《论爱对于人的重要性及必要性》(百合/虐/主受/脑洞) 说好的救世主圣使为什么变成了氪金母猪(NPH) 阔太生活起居注 麦芽糖 赵政顾倩兮 以身试爱(禁忌) 两端【姐弟】 每天都在演戏[快穿] 影帝家养小娇妻[重生] 早知(校园高H) 日本春光 沈柚恩封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