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8小说网

U8小说网>参谋的起源 > 第8章 汪若海 南宋初期的顶级谋士(第1页)

第8章 汪若海 南宋初期的顶级谋士(第1页)

他是南宋初期的顶级谋士,也是文采斐然的爱国英雄。他以笔为剑,以智为刃,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,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为南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他握笔行文,华章立就,对军事理论、历史等多有论述,为后世研究南宋军事、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他就是既有深厚学识,又有实际谋略与行动力的南宋直秘阁——汪若海。

汪若海,字东叟,号城山,宋歙县古城关(今属安徽歙县古关)人。南宋时期谋略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。

汪若海出生于歙县的一个普通家庭,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与勤奋,他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,常常手不释卷。汪若海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,成为了当地的知名才子。不到二十岁的时候,汪若海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,离开家乡,进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——太学,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。《宋史·汪若海传》记载:“未弱冠,游京师,入太学。”

在太学中,汪若海刻苦钻研经典,广泛涉猎各种书籍。他不仅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,还对历史、文学、军事等领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,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。

公元1126年,北宋靖康元年。金兵如汹涌的潮水般大规模入侵,北宋王朝岌岌可危。朝廷上下人心惶惶,乱作一团。为了寻求御敌之策,宋钦宗急忙下诏,征召天下懂得军事的人才

,希望能够借助众人的智慧,找到退敌的办法。

汪若海得知此消息后,奋笔疾书,应诏上书朝廷。在这篇上书中,汪若海分析了当时的严峻形势,指出河北地区乃是国家的战略要地,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,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,是国家的门户和屏障。北宋朝廷应当充分利用河北的地理优势和资源,积极组织力量,加强防御,以抵御金兵的入侵。

当时,北宋朝廷已经割让了河北地,汪若海对此痛心疾首,他强烈反对这种怯懦的做法,认为这种消极的防御策略只会让敌人更加嚣张,使国家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。相反,朝廷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战略,主动出击,以河北为据点,招揽天下的英雄豪杰,组建强大的军事力量,从而构成统揽天下的战略态势。

恰逢康王赵构在相州起兵,汪若海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。他敏锐地意识到,康王的起兵为扭转局势带来了一线希望。于是,他立即上书枢密使曹辅,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又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:请立康王为大元帅,让他统领大军,镇守安抚河北地区。汪若海认为,只要康王能够在河北站稳脚跟,集结兵力,就能够有效地牵制金兵的后方。金兵在进攻北宋京城时,必然会有所顾忌,不敢全力进攻。这样一来,京城之围自然就能够得到缓解。

曹辅收到汪若海的上书后,对其内容深感赞赏。他认为汪若海的建议极具可行性和战略价值,对于缓解当前的危机具有重要意义。于是,曹辅立刻将汪若海的上书呈递给了钦宗皇帝,并极力推荐汪若海,建议朝廷任命他为参谋,派到康王的麾下,协助康王实施这一战略计划。

然而,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宰相何栗的强烈反对。何栗是一个胆小怕事、目光短浅的人。他以道路梗阻为由,声称无法将汪若海派往康王处,也无法实施这一计划。他认为,在当前的局势下,朝廷应该采取保守的策略,尽量避免与金兵发生冲突,以免激怒金兵,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。他完全没有意识到汪若海的计划所蕴含的巨大战略价值,也没有看到康王起兵所带来的战略机遇。

在何栗的阻挠下,钦宗皇帝犹豫不决,最终没有采纳汪若海的建议。汪若海得知这一消息后,感到无比的失望和痛心。自己的计划是拯救国家的一次难得机会,一旦错过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然而,他却无力改变这一局面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计划夭折。

由于朝廷未能采纳汪若海的建议,未能及时组织有效的抵抗力量,金兵得以长驱直入,继续向北宋京城逼近,京城的局势日益危急。

公元1127年,北宋靖康二年。宋徽宗、宋钦宗被金兵掳走,大量的皇室成员、官员和平民也被一同押往北方,北宋宣告灭亡,史称“靖康之耻”。靖康之耻,犹如一道沉重的伤疤,刻在华夏大地之上。

徽、钦二帝被金兵押解北上后,汪若海悲愤交加,毅然决定挺身而出,为挽救赵氏江山做最后的努力。他怀揣着一份饱含着忠诚与勇气的书信,踏上了前往敌营的危险之路。在敌营中,汪若海直面金兵统帅粘罕,毫无惧色地递上自己的书信。他慷慨陈词,恳请粘罕能够保留赵氏的帝统。《宋史·汪若海传》记载:“及二帝北行,袖书抗粘罕,请存赵氏。”汪若海的言辞中,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,也有对正义的执着坚守。然而,汪若海的请求被金兵无情地忽视。

面对金兵的冷漠与拒绝,汪若海并没有气馁。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,他必须尽快找到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来凝聚人心,组织抵抗力量,以图恢复中原,重振山河。而康王赵构,作为宋徽宗的第九子,在宗室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号召力。汪若海认为,康王赵构是领导南宋复兴的不二人选。

于是,汪若海趁着夜色,用绳子缒城而出,踏上了追寻康王的征程。经过漫长而艰辛的跋涉,他终于在济州找到了康王赵构。此时的康王,正处于迷茫与犹豫之中,面对国家的破碎和前路的未知,他的心中充满了彷徨。

汪若海见到康王赵构后,立即向他进言,言辞恳切地请求康王早日即位,以图中兴。他向康王详细阐述了当前的局势,分析了金兵的弱点和宋朝的优势,强调了尽快建立新政权的紧迫性。《宋史·汪若海传》记载:“缒而出,谒康王于济州,谓神器久虚,异姓僣窃,宜蚤即位,以图中兴。”汪若海的话语,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了康王赵构心中的迷茫。康王赵构也对汪若海的忠心和胆略十分赞赏,并将他作为重要的谋士留在了身边。

同年,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即位,改年号建炎,是为宋高宗,南宋政权正式建立。

宋高宗即位之后,广施恩泽,汪若海被改任为承奉郎,后升任江南经制使,又转任承事郎,监管登闻检院。当时,五个官署都竞相征召他,后来他改到枢密院任职。汪若海积极投身于朝廷事务之中,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智慧和才能,为南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,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
当时,朝廷对于张浚宣抚川陕一事犹豫不决,难以做出最终的决策。汪若海得知此事后,凭借着自己对天下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卓越的战略眼光,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。他认为,天下的形势犹如常山之蛇,秦蜀之地处于蛇首的位置,东南地区则是蛇尾,而中原地区恰似蛇的脊梁。如今若将东南地区作为首要发展的核心,而忽视秦蜀之地,就如同失去了蛇首的引领,又怎能挺起天下的脊梁,实现国家的复兴呢?因此,汪若海坚定地主张,若要图谋恢复中原,必须重视川陕地区的战略地位,将其作为复兴的关键所在。

为了说服朝廷采纳自己的建议,汪若海亲自前往拜见张浚。他与张浚促膝长谈,从天下大势到具体的战略部署,从军事力量的调配到民心的凝聚,无不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。汪若海的观点和见解,令张浚大为震惊,对他的才能和智慧钦佩不已。张浚当即决定聘请汪若海作为自己的随从,希望能够借助他的智慧和力量,共同完成宣抚川陕的重任。然而,汪若海因家中双亲年迈,需要有人照顾,因此婉言谢绝了张浚的邀请。

汪若海力主川陕的战略主张,虽然未能亲自参与实施,但却在南宋朝廷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。他的观点为南宋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,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川陕地区在国家复兴中的关键地位。此后,南宋朝廷在川陕地区的军事部署和战略规划上,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汪若海这一战略思想的影响。

在南宋政权艰难维系的过程中,内部的稳定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。建炎年间,局势愈发复杂,各地盗贼蜂拥而起,一些地方军阀趁机扩充势力,不听从中央调遣,对朝廷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。其中,江夏军马李允文便是典型代表,他拥兵自重,麾下聚集了数十万之众,态度跋扈,全然不将朝廷的命令放在眼里。

李允文本是宣教郎,一个品阶不高的小官。后来张浚前往经营陕西,途经郢州时,将部分人马留交李允文统制,并赋予他便宜处置的权力。自此,李允文有了自己的军队,开始在地方上坐大。他不仅私自招安流寇张用、马友、曹成、李宏等,还私自任命官职,将这些流寇收为己用,势力逐渐膨胀。

朝廷深知李允文的威胁,却一时苦无良策。此时,有人向朝廷举荐了汪若海,称其有勇有谋,或许能化解这场危机。于是,汪若海临危受命,踏上了前往江夏的征程。

见到李允文后,汪若海没有丝毫畏惧,他以坚定的目光直视李允文,言辞恳切地向他阐述了成败逆顺的道理。他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,指出李允文若继续与朝廷对抗,无疑是自寻死路。朝廷虽暂时面临困境,但根基深厚,一旦缓过劲来,必定会对叛逆者予以严惩。而若李允文选择归顺朝廷,不仅能保住性命,还能为自己和部下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。接着,汪若海向李允文展示了朝廷的威德。他讲述了朝廷过去对有功之臣的丰厚赏赐和优待,强调了朝廷的宽容与大度。同时,他也暗示李允文,朝廷对他的行为并非一无所知,若他执意对抗,朝廷必将采取强硬措施。

为了打动李允文,汪若海还精心谋划了三条策略。他建议李允文主动向朝廷表忠心,派遣精锐部队协助朝廷抗击金兵,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诚意;同时,他提议李允文整顿军队,严明纪律,去除军中的不良风气,提升军队的战斗力,这样既能增强自身实力,又能得到朝廷的认可;此外,汪若海还提出,李允文可以与周边的其他将领加强合作,共同维护地方的稳定,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军事联盟,共同为国家效力。

汪若海的言辞条理清晰,逻辑严密,每一句话都切中要害。他的真诚和智慧,逐渐打动了李允文。李允文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,决定听从汪若海的劝告,率领全军东下,向朝廷表示归顺。

李允文的归降,为朝廷解决了一大心腹之患。然而,事情并未就此结束。李允文的部下张用、曹成、李宏、马友等人,虽然表面上跟随李允文归降,但心中仍存疑虑,态度摇摆不定。为了彻底稳定局势,汪若海决定趁热打铁,再次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口才。他亲自写信给张用、曹成等人,在信中,他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向他们阐述了归顺朝廷的好处。他强调,只有在朝廷的统一领导下,他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,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。同时,他也对他们的担忧表示理解,并承诺朝廷会给予他们公正的待遇。

在汪若海的努力下,张用率先做出了表率。他率领二十万大军解甲效顺,正式向朝廷投诚。然而,曹成却心存异志,对归降之事犹豫不决。他怀疑朝廷的诚意,担心自己归降后会遭到迫害。曹成的态度,让局势再次变得紧张起来。

汪若海得知曹成的态度后,并没有退缩。他深知,曹成的动摇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局势的稳定。于是,他再次写信给曹成,严厉斥责他的猜疑和犹豫。汪若海在信中言辞犀利,指出曹成的行为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,若他继续执迷不悟,必将遭到历史的审判。

曹成收到汪若海的信后,恼羞成怒。他认为汪若海是在故意刁难他,于是决定杀掉汪若海,以泄心头之恨。曹成带领着一群亲信,气势汹汹地前往汪若海的住处。然而,汪若海早有防备。他巧妙地利用曹成部下王林对自己的敬重,夜宿王林军帐。在王林的帮助下,汪若海成功地拿到了林军印。凭借着这枚军印,汪若海迅速控制了局势,成功地夺取了曹成的五千人马。第二天,曹成见大势已去,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。曹成的逃亡,让其他心怀异志的人也纷纷打消了念头。汪若海乘胜追击,继续写信给李宏等人,劝说他们归降。在汪若海的不懈努力下,李宏等人最终也选择了归顺朝廷。就这样,一场可能引发内乱的危机,被汪若海成功化解。

汪若海招降李允文部后,意识到要想彻底解决各地盗贼问题,还需要制定一个全面的战略。于是,汪若海结合自己对局势的深入分析,向朝廷献上了《平寇策》。

在《平寇策》中,汪若海详细阐述了他对盗贼问题的深刻见解。他认为,这些盗贼并非天生就是恶人,他们大多是因为生活所迫,在乱世中为了生存才走上了这条道路。因此,朝廷不应该一味地对他们进行围剿和镇压,而应该采取更加灵活和有效的策略,以安抚和招抚为主。他主张,朝廷应该以宽广的胸怀接纳这些盗贼,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。通过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和职业安排,让他们能够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,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。同时,朝廷还可以利用他们熟悉当地地形和民情的优势,将他们编入军队,为国家效力。这样一来,不仅可以消除盗贼对社会的危害,还能够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,可谓一举两得。

汪若海的《平寇策》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和认可。朝廷决定采纳他的建议,积极开展对盗贼的招抚工作。在招抚过程中,汪若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亲自与盗贼们进行沟通和谈判。他向盗贼们传达了朝廷的诚意和善意,让他们了解到朝廷对他们的宽容和接纳。同时,他也向盗贼们强调了归顺朝廷的好处和意义。

在汪若海的努力下,许多盗贼纷纷响应朝廷的招抚政策。湖湘地区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。百姓们终于摆脱了盗贼的侵扰,过上了相对安宁的生活。汪若海的《平寇策》取得了显着的成效,他成功地将盗贼转化为了朝廷的力量,为南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他的这一举措,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谋略和远见,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深责任感。

公元1140年,南宋绍兴十年。宋金局势再度风云变幻。金国大将金兀术率领大军,如汹涌潮水般进犯中原,其势锐不可当。南宋守臣们面对金兵的汹汹来势,大多望风而逃,短短不到一月的时间,南宋的中原地区和陕西几乎全部沦陷敌手。

此时,东京副留守刘锜正在赴任途中,听闻金兵南侵,东京(开封)已然失守的噩耗,他完全有机会选择原路返回,保全自身安全。然而,刘锜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军人责任感,率众北上抗敌。他果断弃舟陆行,以惊人的速度,先于敌人六天抵达顺昌。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相邻推荐:竹待时雨至  炮灰争当位面商人  四个大学生成了人皇  快穿之娇媚菟丝花上位手册  普攻即核爆,真理只在射程之内  重生变成白毛萝莉,解锁傲娇系统  跑路被抓,禁欲皇帝他超爱  海军剑神,蒙奇一家天敌!  修仙界第一大祸害  胆小勿入,怪谈开始了!  重生后我成了京城首富  机械伤人  世子爷,夫人她太凶残了  燎歌  废柴老板  青鸾之上  缠绵绯色  灵异复苏:开局驾驭海市蜃楼  孙膑带着神仙去打架  穿成大佬姐姐的妹妹后放飞自我了  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