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四,汉朝自立国后,一直对匈奴采取妥协、退让的“和亲”政策,导致匈奴越发猖獗,连年入寇,烧杀抢掠,严重威胁汉朝的国防安全;同时,许多四夷小国名为臣藩,实则阳奉阴违、各自独立,且经常相互攻伐,令汉朝中央权威受损,四方边境不宁。
这四者,前三是内忧,最后是外患,而无一不是时代交给汉武帝的课题和历史赋予他的使命。对此,武帝有着清醒的认知,所以才会对卫青说那段话:“汉家庶事草创,加四夷侵陵中国,朕不变更制度,后世无法;不出师征伐,天下不安。”(《资治通鉴·汉纪十四》)
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感,才有了一个恢宏壮阔、狂飙突进的“汉武帝时代”。
汉武帝一登基,就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,致力于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统治思想进行彻底变革;虽然遭到窦太后阻挠而一度受挫,但最终还是以董仲舒提出的“天人三策”为基本蓝图,确立了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治国思想(严格讲应该是“尊奉儒术,悉延百家”)。同时,汉武帝又开创性地建立了“
外儒内法”“霸王道杂之”的“汉家制度”,即儒家的“德治仁政”与法家的“严刑峻法”杂糅互补。这样一种颇具创造性的治国之道,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,从此被历朝历代统治者继承,成为古代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政治传统。
此后,汉武帝又为各个学派、不同阶层的人才打开了仕途的大门,唯才是举,选贤任能。他还以雷霆万钧之势对帝国的各种顽症痼疾开刀:对内,以“推恩令”分化、削弱诸侯,以“迁徙令”打击豪强游侠,任用酷吏整治不法权贵和既得利益阶层;对外,破格提拔任用卫青、霍去病等不世出的将才,对匈奴展开全面反击,取得了“封狼居胥”等一系列辉煌战果,重创匈奴,迫使其远遁漠北,一度销声匿迹。
与此同时,汉武帝又以超越前人的远大目光和开拓精神,派遣张骞出使西域,对那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进行探险,逐步与西域诸国建立外交关系,缔结战略同盟,做出了“凿空西域”、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性贡献,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国际视野,扩大了汉朝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,并对世界交通史、贸易史和文化交流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汉武帝的开疆拓土是朝各个方向展开的。在北伐匈奴、经略西域外,又南平两越、东定朝鲜、打通西南,继而设置郡县,先后将河套平原、
河西走廊、岭南、闽越、东北、西南等地纳入中央直接管辖,使其中大部分地区成为中国的永久性领土,从而极大地拓展并基本奠定了古代中国的疆域和版图。
而当连年用兵、征伐四夷导致国库空虚、用度匮乏时,汉武帝又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和财政政策,如货币改革、盐铁官营、“算缗告缗”、平准均输等,有效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,保障了既定国策的持续推行。这些经济和财政政策,也多被后世所继承。
通过上述一系列“外攘夷狄,内修法度”(司马迁语)的重大举措,汉武帝成功地巩固了中央集权,也强化了皇权和国家的统治力,解决了困扰汉朝多年的边患,并扩张了领土和势力范围,提升了汉朝的国际影响力。
所有这些,都可谓“大有为”之政,其中相当一部分足以称得上是划时代的、开创性的历史贡献。这些决策不仅消除了当时的各种积弊和隐患,完成了时代交给他的课题,而且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影响,没有愧对上天交给他的历史使命。
从这个意义上讲,汉武帝的确当得起“雄才大略”、“冠于百王”(东汉应劭语)、“功越百王”(三国曹植语)等历史评价。总而言之,汉武帝既拥有高屋建瓴、总揽全局的政治智慧,又拥有雷厉风行、乾纲独断的魄力和手腕,还有慧眼如炬、知人善任
的领袖才干,所以才能缔造出震古烁今、彪炳史册的文治武功。
然而,世间万事总是利弊相生的,有阳光的地方一定有阴影,给一个系统“做功”必然会给另一个系统制造“熵增”。
汉武帝为了完成属于他的“大考”,所付出的代价和产生的副作用,几乎和他创造的历史功绩一样巨大,影响同样深远。
汉武帝把儒学定于一尊,确立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统治思想,在当时肯定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,其益处和正面作用参见前文,此不赘述。而其弊端,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:首先,汉武帝尊奉的儒学,经过了董仲舒的改造,其中大量掺杂了先秦各家尤其是法家思想,鼓吹君权至上,强化等级尊卑,背离了先秦儒学“民贵君轻”“从道不从君”的民本思想和人格独立精神。其次,儒学的“法家化”进一步发展,就成了“外儒内法”“霸王道杂之”的汉家制度,这就为汉武帝中年以后施行酷吏统治和严刑峻法铺平了道路,也为此后两千余年的皇权专制奠定了根基。最后,不论汉武帝尊奉的是儒学还是别的什么学,只要定其为一尊,就必然会禁锢学术自由,妨碍思想的多元化,扼杀士人的独立思考能力,最终形成“万马齐喑”的文化专制,严重制约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创造、学术创新和文明进步。
再来看汉武帝打击豪强和游侠。
其利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与贫富悬殊现象,阻止了基层政权的黑帮化,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,强化了国家的统治力,维护了正常的法律和社会秩序。而其弊端则在于,国家能力的过度膨胀,必然导致“社会自治”的严重萎缩乃至彻底消亡。事实上,一定程度的社会自治对国家是必要且有益的,是对公权力的合理补充;它可以在政府“不在场”或管理失效的时候发挥作用,实现自我调节,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。中国自春秋战国以降,便形成了相当程度的社会自治,出现了“游侠”这一民间自组织力量,却在实行中央集权的秦朝一度遭到严重破坏,至汉武帝二度打击后就基本消亡了。标志事件是“郭解之死”。典型表现则是自此之后,以墨家为代表的游侠组织便不复存在,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汉武帝为了挽救国家财政,在经济上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国有垄断政策,固然一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,代价却是沉重打击了民间经济。表面上,汉武帝并未给百姓增加赋税,事实上却是一方面通过“官营企业”与民争利,另一方面通过税收政策对社会各阶层进行“财富洗劫”。其实质,就是国家对民间社会的过度汲取,结果必然导致国富民穷、国强民弱的局面。武帝末年大面积爆发的民间起义,其主要根源之一正是
在此。
而汉武帝的一系列经济和财政政策,在被后世统治者不同程度地继承后,历代朝廷对民间的榨取能力就一直很强大。往往只在朝代初年为了医治战争创伤,不得不有所收敛,此后必定朝着过度强化的趋势发展,最终使民间不堪忍受,揭竿而起;于是王朝崩溃,一切推倒重来。从经济史的角度看,这未尝不是中国历代王朝总是无法逃脱“治乱循环”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汉武帝若非晚年及时悔过并改弦易辙,汉朝恐怕就要在他这一代终结了。
汉武一朝的对外扩张,赞同者誉之为“雄才大略”“开疆拓土”“威震百蛮”,反对者批评他“好大喜功”“穷兵黩武”“劳民伤财”。这取决于论史者的立场和观察角度的不同,无所谓谁对谁错。或者说,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,它们同时存在,都是事实。从大历史、国家民族主义、英雄史观的角度出发,看见的往往是正面;而从当时的百姓、人文人本主义、平民史观的角度出发,看见的很可能是反面。
在此,我们或许只能对前者(国家本位者)说,任何共同体,不论是国家的、民族的、文化的,其存在的前提,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;而其存在的意义,也是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。所以,为了共同体的利益,有时候或许要牺牲个体的利益乃至生命——但这只是迫不得已,绝非天
经地义。永远要记住:具体的个人一旦被消解,任何抽象而高蹈的宏大叙事都是可疑的;离开了个体,任何共同体都将是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
同时,我们也要对后者(个人本位者)说,我们今天读历史,当然大可不必为尊者讳,更不必为“肉食者”唱赞歌;但在坚持个人本位和平民史观的同时,却不能失去家国情怀。毕竟,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超然于共同体之外。更何况,这个世界其实从古至今一直是“战国”——从国际战略的角度讲,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始终是这个世界亘古不变的底色。所以,没有共同体的强大与兴盛,个人的安全与幸福也终究是没有保障的。
有关汉武帝功过得失的争议,主要集中在上述几方面。至于他中晚年时期的许多作为,如任用酷吏、滥杀大臣、迷信神仙、大兴土木、巡游无度、逼杀太子等,在历史上几乎遭到了清一色的批判,可谓恶评汹汹,不绝于耳。
当然,他在生命最后几年中的悔过表现和政策转向,还是得到了多数后人的同情、谅解和肯定。
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我们说过,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,“做功”的同时一定在制造“熵增”。
可即便有阴影,人总还是要心向光明,朝着有阳光的地方走去;即便宇宙终必死于“热寂”,人类依旧要顽强地在混沌中寻找出路,从无序中创造有序
。
汉武帝的一生所为,不外乎如此;而我们每个人的一生,乃至整个人类历史,不也都是在同样的困境中做着同样的努力吗?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傲世骄龙 系统:C罗梅西抢着当我队友 穿成状元郎的天命甜妻 我堂堂邪尊被女总裁甩了 遇见 摄政王他金屋藏娇 一夜醒来,开局五个亿到账 穿成男配的锦鲤妻 主母有疾 仙界神豪:我有十万条灵脉 穿越之细水长流 穿越大明迟到,竟成大明战神 辣椒和酒【完结】 重塑1997:开启金融帝国 长安 这就是心动的感觉 厉总!夫人带着小少爷上节目征婚啦 沈律师太难哄,厉总追妻火葬场 海棠醉月 我,都市无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