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8小说网

U8小说网>万物阴阳哲学 > 四十五章 遇事不决取其轻(第1页)

四十五章 遇事不决取其轻(第1页)

《道德经》第四十四章

内容

名与身孰亲?

身与货孰多?

得与亡孰病?

甚爱必大费,

多藏必厚亡。

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

译文

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亲切?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贵重?获取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更有害?过分地贪爱名利,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;过度地积聚财富,必定会招致更惨重的损失。所以,懂得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,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,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安乐。

解析

重生命轻名利财富:通过对名誉、生命、财货等的比较,老子强调生命的重要性高于名利和财富。告诫人们不要为了追逐名利和财富而损害生命,应珍惜自身价值和尊严,避免因过度追求外在物质而迷失自我。

避免过度贪婪:“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”指出过度贪恋名利、积聚财富的危害。过度追求往往使人耗费大量精力,甚至可能失去生命中更宝贵的东西,如健康、自由、亲情等,提醒人们要克制欲望,保持适度追求。

知足知止的智慧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”是老子的处世哲学。懂得满足,不过分贪求,就不会因求而不得产生屈辱感;知道在适当的时候停止,避免过度冒险和扩张,就能远离危险,使自身长久安乐。这种智慧有助于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平静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下边是我的理解。

名与身孰亲?

名誉和现实哪个才是你想要的?

说个典故,大家就能领悟啦。

有一个故事和这句话的理念相关。在春秋战国时期,很多士人为了追逐名声,投身各国纷争,以获得功名利禄和显赫声名。比如商鞅,他通过变法使秦国强大,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巨大的名声,成为秦国的重要人物。但他的变法触动了很多旧贵族的利益,最后在秦孝公死后,商鞅被车裂。从这个角度看,他虽然获得了“改革者”的名声,却赔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。这可以用来思考老子“名与身孰亲”的观点,即名声带来的可能是杀身之祸,生命本身或许比名声更重要。

又如,魏晋时期,竹林七贤中的嵇康,他才华横溢,名声在外。但他不屑于与司马氏集团同流合污,对当时的虚伪礼教加以批判。这种对自我坚持的追求,使他得罪了权贵,最终被司马昭处死。嵇康之死也引发人们思考,在名声(坚守自己的理念和名声)和生命之间到底该如何抉择。

身与货孰多?)

现实和生存哪个才是人生?

以下是两个与“身与货孰多”相关的典故:

疏广疏受功成身退

疏广、疏受叔侄在西汉宣帝时官至二千石高位,可谓功成名就。但他们在任职期间,深知官场的荣辱无常,也明白财富过多可能给子孙带来的负面影响。于是在任职一段时间后,他们称病请求退休。皇上批准并赐金,皇太子也赠送黄金。回到家乡后,他们变卖黄金,设宴与族人、故旧和宾客共享,而不留给子孙过多钱财,认为子孙勤劳自足即可,过多财富会害其志向或增其罪过。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对“身与货孰多”的深刻理解,不贪恋财物,更重视自身的安适和家族的长远发展。

范蠡功成身退

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,深知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道理,也明白过多的财富和权势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祸。于是他果断舍弃了在越国的荣华富贵,隐退转而从商。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,范蠡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成为富甲一方的陶朱公,得以善终。这一典故体现了范蠡对自身价值和生命安全的重视,不被财物所累,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下财富和权势,保全自己。

石崇王恺斗富

西晋时期,石崇和王恺都是富甲一方的权贵。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,互相攀比斗富。王恺用糖水刷锅,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;王恺用紫丝布做了四十里的步障,石崇就用锦缎做了五十里的步障。他们的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不满,也最终给自己带来了灾祸。石崇在权力斗争中失败,被抄家斩首,财富也随之烟消云散。这个典故从反面说明了过度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,可能会导致身败名裂,体现了“身与货孰多”中对生命和自身价值的忽视所带来的后果。

得与亡孰病?

属于自己的和自己放弃的哪个才是真心所想?

以下是与“得与亡孰病”相关的典故:

李斯的悲剧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相邻推荐:她两眼一瞪!兵王夜夜掐腰低头哄  重生1975,从卖野菜开始  死对头总想让我喜欢他  影后后妈很温柔  仙帝道书  化龙道  盗墓:宝贝在盗墓的世界里流浪  什么?这家宠兽店内有龙!  娱乐:我是无辜的医生说我胃不好  末日双生花的胜利之路  庶女开铺:我靠美食当上商业女王  千重雪1  沉浮录!  铠甲勇士刑天:斯人若彩虹  逗比是如何修仙的  重生汉末,开局收刘宏为徒  暴力奈亚:拉爆那个暗黑大帝  我在阴界攒功德修炼  《雪落再说爱你》宋南夕周京泽  宝可梦:主角嘴臭,但是有理!  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