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
第四十八章
原文
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
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
无为而无不为。
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
译文
求学的人,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;求道的人,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。减少再减少,一直到“无为”的境地。不妄为,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。治理国家要常清静不扰攘,至于政举繁苛,就不配治理国家了。
解析
为学与为道的对比:“为学日益”强调的是在追求知识学问方面,是一个不断积累、循序渐进的过程,通过日复一日地学习,使知识储备日益丰富。而“为道日损”则是指在追求道的境界时,需要不断地减少私欲、杂念和人为的干预,摒弃偏执妄见,回归到事物的自然本真状态。
无为而无不为:当一个人通过不断地减损私欲和妄为,达到了无为的境界时,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,而是指其行为完全顺应自然规律,不刻意去追求、不妄加干预,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去行事,这样反而能够成就一切。
无为而治天下:在治理天下方面,老子主张统治者应保持无事的状态,即不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行,让人民能够自然地发展和生活,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。如果统治者频繁地发布政令、大兴土木、穷兵黩武等,过多地干扰民众,就会破坏社会的自然秩序,导致国家动荡不安,也就无法实现天下大治。
卑职的理解:
当一个人接触到“道”后,整个人慢慢的就会有很大的变化,“道”如春风化雨,悄然润泽着人的心田。往昔困扰心头的烦扰,在“道”的启迪下,渐渐消散如烟云。曾经为名利得失而焦虑难安的灵魂,慢慢挣脱了欲望的桎梏,不再对身边的琐事和变幻莫测的环境抱有过多贪念与奢求。
随着对“道”的体悟渐深,整个人仿佛历经了岁月的沉淀与雕琢,变得豁然开朗。看待问题的眼光更加通透,深知世事无常皆有定数,便不再执着于一时的得失荣辱。举手投足间,不自觉地流露出成熟稳重的气质,那份气度不凡并非刻意彰显,而是源自内心的宁静与豁达。曾经被迷雾遮蔽的双眼,如今得以拨云见日,能以平和从容之态笑对人生百态,安住于当下,静享生命本真之美。
说简单点就是,人啊,在接触到‘道’以后,就会慢慢变的豁然开朗,成熟稳重,气度不凡,如拨云见日。对身边的事和身边的环境不再有过多的祈求和欲望,做人,做人懂得了收敛,不在那么放肆。
第一句:(
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
)
在求知的漫漫长路上,我们笃信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,多学习新知识、新技能,确实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诸多益处,开拓视野、增长才干,让我们在世间有更多立足与前行的资本。然而,当涉及到对“道”的探寻时,却仿佛踏入了一条迥异的路径。
起初接触“道”,便如同在心灵的天平上放置了新的砝码,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林林总总,一些曾经珍视的身外之物逐渐变得无足轻重,于是选择放弃。随着对“道”的钻研愈发精深,这舍弃的过程也未曾停歇,名利、虚荣、执念等纷纷被抛却。这并非是一种被动的失去,而是在“道”的引领下,主动地剥离那些遮蔽心灵本真的赘物。
直至“道”达到了一定的高深境界,从世俗的眼光看,好似失去了一切——功名利禄皆成过往云烟,繁华喧嚣都被隔绝在外。但实际上,在这看似“空无”的背后,却收获了一种更为纯粹、超脱的精神境界,拥有了对宇宙万物、人生真谛的深刻洞察,寻得了内心深处永恒的宁静与自由,这何尝不是一种得呢?只不过这种得,已超脱了世俗的衡量标准,抵达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之境。
第二句:(
无为而无不为。
)
修道仿若一场漫长而静谧的心灵修行,其间的滋味唯有亲身经历方能体会。当自己在这条幽径上默默探索,渐至一定境界时,内心深处竟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空无感。回首往昔的岁月,只觉时光悠悠,自己仿佛未曾有过什么惊涛骇浪之举,一切都好似顺其自然,平淡如水,因而时常生出一种“什么都没做”的错觉。
然而,从他人的视角望去,却全然是另一番生动景象。在他们眼中,我们的每一次沉思静悟、每一刻的克己自律、每一回的豁达宽容,都化作了具体而温暖的行动。或许是在他人彷徨时给予的一个鼓励眼神,或许是面对纷争时轻轻道出的一句劝和之语,又或许是在日常琐碎中始终坚守的一份质朴真诚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,却在不知不觉间汇聚成了他人心中的诸多善举与作为。
第三句:(
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仙帝道书 死对头总想让我喜欢他 铠甲勇士刑天:斯人若彩虹 逗比是如何修仙的 娱乐:我是无辜的医生说我胃不好 影后后妈很温柔 《雪落再说爱你》宋南夕周京泽 暴力奈亚:拉爆那个暗黑大帝 重生1975,从卖野菜开始 化龙道 她两眼一瞪!兵王夜夜掐腰低头哄 末日双生花的胜利之路 庶女开铺:我靠美食当上商业女王 什么?这家宠兽店内有龙! 重生汉末,开局收刘宏为徒 沉浮录! 盗墓:宝贝在盗墓的世界里流浪 我在阴界攒功德修炼 宝可梦:主角嘴臭,但是有理! 千重雪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