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第七十九章
原文:和大怨,必有余怨;报怨以德,安可以为善?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于人。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
注释:“左契”指债权人所持的契约,古时刻木为契,剖分左右,债权人执左片。“责”是索取偿还之意。“司彻”中“彻”是周代的税法,这里指掌管税收的官职。“无亲”表示没有偏亲偏爱。
译文:和解深重的怨恨,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;用德来报答怨恨,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?因此,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,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。有“德”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,没有“德”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。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,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。
解析:这一章老子主要讨论了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矛盾。他认为和解大怨仍会有余怨,最好的办法是不与人结怨,统治者应行“无为”之治,以“德”化民,给予而不索取,不扰害百姓,否则肆意盘剥、施用严刑峻法就会与民结怨。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”强调自然规律公正无私,善人因顺应规律积德行善而得助。
这一章老子又是讲的什么意思呢?
先看第一句:
(
“和大怨,必有余怨;报怨以德,安可以为善?”)
字面意思:
和大怨,必有余怨:意为调解深重的怨恨,必然还会残留一些怨恨。这表明即使努力去化解大的矛盾和怨恨,也很难做到完全消除,总会有一些遗留问题。
报怨以德,安可以为善:是说用德来回报怨恨,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?老子在此对“报怨以德”的做法提出了质疑,认为这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怨恨的方式。
隐喻了什么意思呢?
从社会治理与人际交往的维度来看,老子的这句
“和大怨,必有余怨;报怨以德,安可以为善?”
蕴含着深刻的警世意义。在社会层面,这可看作是老子对统治者的恳切提醒。
当社会矛盾激化,民众心生怨恨时,若统治者仅采用安抚、怀柔之策,或许能在短期内营造出和谐的表象。比如发放一些物资、给予些许福利,看似平息了民众的怒火,可这些手段往往只是触及问题的皮毛。深层次的矛盾,诸如社会资源分配不均、阶层固化、权力滥用等核心问题,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。这种表面的缓和,就像在溃烂的伤口上贴一张创可贴,无法阻挡内部的恶化。一旦外部的安抚措施停止,或者民众的诉求再次被忽视,积压的怨恨便会如火山般爆发,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动荡。
在人际交往中,这一理念同样适用。当人与人之间产生深仇大恨,简单的示好或宽容,也许能暂时缓解紧张气氛,但曾经的伤害已在彼此心中留下痕迹,余怨难消。唯有直面矛盾根源,坦诚沟通,公正解决,才能真正化解矛盾,重建信任,让关系重回正轨
。
在人际交往的复杂人脉中,我们难免会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,而老子的言论对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有着深刻启示。当与他人产生严重矛盾时,若只是简单地用善意去回应,或许能在当下避免冲突升级,营造出平和的氛围。可从长远来看,这可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。
就像朋友之间因利益分配产生严重分歧,一方虽不断表达善意,请客吃饭、送小礼物,表面上另一方接受了这份好意,可内心深处,关于利益分配不公的疙瘩依然存在。双方在后续相处时,一旦触及类似敏感话题,曾经的矛盾就会隐隐浮现,心里的芥蒂让彼此无法再像从前一样毫无保留地相处。这说明,处理矛盾仅靠善意远远不够,更需要双方坦诚地交流,将矛盾根源剖析清楚,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化解问题,才能真正消除隔阂,让关系重回健康轨道。
道德经,道德经,通篇说的就是‘道’,对底层百姓有益的道理,并不是说道就是最高的德行,也有可能还有比道更高尚的东西或者理论,只是我们现在并没有发现。但是,道是对底层百姓是最有益的理论和对负面人的约束。
对“道”的追求和遵循: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,“道”是最高准则。此句隐喻人们在处理问题时,不应仅仅局限于世俗的道德观念和常规做法,而要遵循“道”的原则,找到更根本、更自然的解决方式,否则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。
第二句:
(
“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于人”)
字面意思是说:
“契”是古代的一种契约,通常分为左右两半,双方各执其一,作为凭证。“左契”一般在债权人手中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因此圣人虽然拿着借据的左契,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。
隐喻了什么道理呢?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化龙道 娱乐:我是无辜的医生说我胃不好 《雪落再说爱你》宋南夕周京泽 铠甲勇士刑天:斯人若彩虹 重生1975,从卖野菜开始 千重雪1 什么?这家宠兽店内有龙! 沉浮录! 逗比是如何修仙的 暴力奈亚:拉爆那个暗黑大帝 我在阴界攒功德修炼 影后后妈很温柔 死对头总想让我喜欢他 她两眼一瞪!兵王夜夜掐腰低头哄 庶女开铺:我靠美食当上商业女王 盗墓:宝贝在盗墓的世界里流浪 宝可梦:主角嘴臭,但是有理! 末日双生花的胜利之路 仙帝道书 重生汉末,开局收刘宏为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