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
第六十五章
原文
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
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
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
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。
知此两者亦稽式。
常知稽式,是谓玄德。玄德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,然后乃至大顺。
释义
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:古代善于遵循道来治理国家的人,不是用知识使民众聪明,而是使民众淳朴。这里的“愚”不是愚笨之意,而是指让百姓保持质朴、纯真的状态,不被过多的巧智、机心所干扰。
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: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,是因为他们的智谋太多。老子认为,当民众过多地运用智谋去追求个人利益、相互争斗时,就会给社会治理带来困难。
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:所以用智谋来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灾祸;不用智谋来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福气。老子主张治国应顺应自然,而不是依靠统治者的智巧,智巧可能会导致民众效仿,引发社会混乱。
知此两者亦稽式:知道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,就是治国的法则。“稽式”即法则、范式。
常知稽式,是谓玄德:能永远了解这个法则,就叫做“玄德”。“玄德”是一种深远、高深的品德,体现了对道的深刻理解和遵循。
玄德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,然后乃至大顺:玄德是很深、很远的,它与一般事物的发展趋势似乎相反,然后才能达到最大的顺乎自然。也就是说,玄德看似与常规的认知和做法不同,但实际上是符合自然规律的,只有遵循它,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。
我还是直接说我的想法吧。
第一句:
(
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
)
老子又一次提到了,以道治国。
《道德经》里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,咱们回顾一下:
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:出自第十九章,意思是抛弃聪明和智巧,民众才能得到百倍的好处;抛弃仁和义,民众才能恢复孝慈的天性;抛弃巧诈和货利,盗贼也就没有了。这与“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”都主张去除人为的智巧、伪饰,回归自然质朴的状态。
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:出自第三章,是说圣人治理天下,要使民众内心淳朴,填饱他们的肚子,削弱他们的争名夺利之心,强健他们的体魄,让民众没有过多的知识和欲望,使那些聪明的人也不敢肆意妄为。与“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”在治理理念上相通,都倡导让百姓保持简单、质朴的状态。
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无为而无不为:出自第四十八章,求学的人,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;求道的人,欲望一天比一天减少。减少又减少,一直到“无为”的境地。如果能够做到无为,即不妄为,那么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。与“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”都体现了对“道”的追求,要摒弃过多的人为和智巧,回归到自然、无为的状态。
意思是说:古代那些善于践行道来治理国家的人,不是用各种知识和技巧使民众变得精明、狡黠,而是要让民众保持质朴、纯真、敦厚的状态。这里的“愚”并非是让百姓愚蠢无知,而是使百姓去除机巧诈伪之心,回归到自然、本真的状态。
含义:从治理理念角度来看,老子认为,过多地开启民智,让民众追求智巧、利益,会使社会风气变得浮躁、混乱,人们会为了个人利益而相互争斗、欺诈,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。所以,统治者应该引导民众回归到质朴、简单的生活状态,不被过多的欲望和智巧所迷惑,这样更有利于国家的治理。从思想境界角度来说,这体现了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的核心思想,倡导人们顺应自然本性,摒弃人为的巧智和伪饰,以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、内心宁静平和的境界。
第二句:
(
“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。知此两者亦稽式”)
书上解释的是: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,是因为他们的智谋太多。所以用智谋来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灾祸;不用智谋来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福气。知道这两者的差别,就是治国的法则。
这一看,前后也不通啊?
我说说我个人的见解,说的如果不对,还请各位陛下包涵,谢谢。
最底层老百姓的问题,如果解决不了的话,就别吹嘘自己有多聪明,有多了不起。
“贼”在古代有多种解释,我说几个常见的:
作名词时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暴力奈亚:拉爆那个暗黑大帝 宝可梦:主角嘴臭,但是有理! 她两眼一瞪!兵王夜夜掐腰低头哄 化龙道 《雪落再说爱你》宋南夕周京泽 仙帝道书 逗比是如何修仙的 重生1975,从卖野菜开始 末日双生花的胜利之路 庶女开铺:我靠美食当上商业女王 铠甲勇士刑天:斯人若彩虹 沉浮录! 什么?这家宠兽店内有龙! 影后后妈很温柔 重生汉末,开局收刘宏为徒 娱乐:我是无辜的医生说我胃不好 我在阴界攒功德修炼 盗墓:宝贝在盗墓的世界里流浪 千重雪1 死对头总想让我喜欢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