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凤翔府有八处景观,任职此地,苏轼自然都不会缺席。
游览吟诗之余,苏轼还充当起了导游的角色,这与当下的领导干部推介属地景区之举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“凤翔当秦、蜀之交,士大夫之所朝夕往来此八观者,又皆跬步可至,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观焉,故作诗以告欲观而不知者。”但是苏轼在这方面的实践活动,却比今天的举措早了将近千年。
苏轼的《凤翔八观》诗,其中最为精彩的篇章,多数人认为是介绍了王维与吴道子两位画家风格不同的。吴道子虽称画圣,但与文人气息不通。王摩诘称不上画圣,却与文人气息相通。自宋元以来,文人士大夫画者,仿效摩诘者有之,但传吴道子衣钵者,则绝无其人也。
苏轼画竹,其实是源于王摩诘。
“吴生虽妙绝,犹以画工论。摩诘得之以象外,有如仙翮谢笼樊。吾观二子皆神俊,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。”苏轼总评了吴、王之画,认为吴是高明的画工,而王画则形神兼备,物与神游。全诗结构新颖,于整齐中见出变化之妙。若读了《凤翔八观》组诗中的《王维吴道子画》这首诗,就会感知出苏轼不仅咏之论之,并已摩之绘之。
自从与其老表文同(字与可)相遇于岐下,自此苏轼的画技日进,而发源则也是此诗也。王维与吴道子并为唐代开元(713-741)、天宝(742-756)年间的着名画家,凤翔的普门与开元二寺的壁间,俱有二人的佛教画,苏轼作凤翔府签判时,时年二十六岁,于游观二寺时见到王、吴二人的画,便写下这首诗。
所以说,《王维吴道子画》这首诗乃画家的一本清账,若是文人中的长于绘画者,如米芾、吴镇、黄公望、董其昌、王时敏之流读之,即无不了然胸中矣。
苏轼曾不遗余力向世人推介的凤翔八观分别为:石鼓歌、诅楚文、王维吴道子画、维摩像、东湖、真兴寺阁、李氏园和秦穆公墓。
此时,苏轼的文章愈加为人传诵,欧阳修读了苏轼的新作后常会激动地说,往时作四六(指散体)者,多引古人语及广引故事,以炫耀自己的博学,而不思述事不畅。近时文变体,如苏氏父子(其重心自是苏轼)以四六叙述,委曲精尽,不减古人。自学者变格为文,迨今三十年,始得斯人,不惟迟久而后获。实恐此后未有能继之者尔。自古异人间出,前后参差不相待,余老矣,乃及见之,岂不为幸哉!
欧阳修为天圣八年进士,九年任西京留守推官。我们知道,欧阳永叔多年来与尹沫、梅尧臣切磋革新诗文,其作文水平自然是首屈一指的。
嘉佑七年(1062)正月,苏轼在凤翔府上了《凤翔到任谢执政启》。“薄宦驱我西,远别不容惜。方愁後会远,未暇忧岁夕。强欢虽有酒,冷酌不成席。”该月初十,苏轼作了一首和诗《次韵子由除日见寄》,寄给了苏辙,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思念之情。
二月初五,朝廷下了诏令:命各郡吏分别到自己的属县去减决囚禁。苏轼被差遣到凤翔府下属十县中的四个县:宝鸡、虢县、郿县、周至。
苏轼自二月十三出发,先行奔赴宝鸡县,暮宿宝鸡县的武城镇。次月十四日,自宝鸡沿渭河舟行至虢县,十五日经郿县至清秋镇。次日,到达周至县。
十七日,公事之余因便朝谒了周至县太平宫。这座太平宫即今天周至终南镇的上清天平宫,此宫与北宋第一大疑案“斧声烛影”有关。
宋太宗上演“烛影斧声”后,意外的却“敕建”终南上清太平宫,为大宋皇家宗庙,诏改楼观、延生、会灵诸观为太平宫之下院。
也就是说:当时的上清太平宫地位远在楼观台之上!而且为保卫皇家宗庙,诏建以清平镇(古终南镇)为中心设立清平县。至于宋太宗为什么宠幸上清太平宫,使这里成为宋朝京师以外最重要的宫观之一,据说和这里的道士张守真有关。张守真本是一老百姓,他供奉“黑煞大将军”,成为无所不知的“张神仙”。晋王赵光义去祭拜,张守真神仙附体,说晋王赵光义当为宋朝第二任太平君主。
宋开宝九年(976)十月壬子夜,太祖赵匡胤大病,召晋王赵光义议事(另有记载说,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,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),左右不得闻。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,有逊避之状,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,并大声说:“好为之”。这就是后来“烛影斧声”事件,也称“斧声烛影”。
后晋王赵光义继位,史称太宗,颁布年号为太平兴国。在终南山建造上清太平宫,敕封“黑煞大将军”为翊圣将军,由张守真任宫主。敕封为崇元大师。
凡有国家大事,赵光义都要派人前往终南上清宫致祭。当时宋太宗亲自题曰“上清太平宫”。他自己也偶尔驻跸于此,修心养性。因为宋太宗御驾亲临过,太平宫名声很大,加之宋太宗曾御赐太平宫《道藏》一部,附近好道人士经常来这里读书,一饱眼福。
这些历史自然就吸引了苏轼,有记载,苏轼受命前往凤翔府所属的宝、虢、眉、周四县执行“减决囚禁”公务时,曾三次到过上清宫。
第二天,苏轼一行循终南山而西,游览了崇圣观、大秦寺、延生观、仙游潭,夜宿中兴寺,还拜会了道士赵宗有。十九日,自郿县又回凤翔府。
公务之余,苏轼在凤翔府邸里新葺了一座小园子,还结识了洛阳人董傅,并与之定交。董傅,字至和,能诗(古人一般都比较的谦虚,“能诗”我们现在完全可以理解为特别能作诗)。
二月间,凤翔大旱。自入冬到开春,雨雪皆无,赤地千里。
因苏轼熟读历代典籍,从小就接受道家思想,受父亲教育,熟知各种祭奠活动的礼仪规矩。加之又年轻力壮、才华横溢,宋选就将祷雨要务,全权交给了苏轼。
苏轼于是翻阅典籍,通过查阅《三秦记》《周地图记》等大部头丛书,又深入研究了往年太白山的祀典流程,方才知道太白山神在唐朝就已是公爵,到现在级别上还仅是“济民侯”,神自然不会高兴的啦。
于是,当务之急苏轼就代县令向皇帝起草了一折奏,建议将太白山神晋为“明应公”。一方面恢复山神的爵位,再派使敬告神灵,然后再为太白山神乞求新的封号,新官上任的苏轼在紧锣密鼓、有条不紊地做着这一切。
祷雨,就安排在太白山脚下清秋镇的太白庙里进行,苏轼虔诚地作了祝文,并当众宣读之。
公事罢,苏轼顺便(注意这回是顺便)游览了太白山,然后去了郿县的横渠镇,在横渠镇南的崇寿院,苏轼还题诗于崇寿院壁上。
关横渠镇是三秦文化创立地,宋代着名理学家张载的第二故乡,他曾在此创办横渠书院。张载(1020-1077),字子厚,号横渠,世称横渠先生,年长苏轼十九岁,是当时着名的哲学家、教育家、思想家,还是“关学”的创始人(陈忠实老先生作品中“蓝袍先生”的原型)。
今天的陕西眉县横渠镇还留有张载祠,“张载祠”原为横渠崇寿院,横渠书院就是张载当年读书讲学、着书立说的地方。
苏轼一行复游了延生观玉真堂这座唐玉真公主修道的遗址,在留题仙游潭中兴寺后,还参观了后汉马融的读书石室。经由尹喜遇老子后得道而修建的楼观及董卓修筑的郿坞,苏轼来到虢县的磻溪,观赏了姜太公钓鱼石,最后再顺便游览了汧水之北武城镇的石鼻城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篮球之巅从大学到联盟第一人 带着十二符咒穿越星穹铁道 大道源珠 我的26岁养猪生涯智造西游大计 科研大佬穿七零,炮灰女配逆袭 我在南安骗婚的那点事 纯属胡说八道 天命卡牌 从睡仙到道尊 开局拿下主角祖宗,女主后悔了? 诸子纪元:重生程序员的修真征途 我倒要看看这魔王有多勇 寸心重生后,杨戬倒追她 什么?地道气运之子是我? 三国:结拜关张,开局灭黄巾 回到2008当金融大鳄鱼 一觉醒来我在龙椅上了 攻略什么的我超在行【快穿】 大帝林鸣传 盗墓迷城之天一雄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