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8小说网

U8小说网>苏眉山是苏轼吗 > 第21章 凌虚台记行文里的玄机(第1页)

第21章 凌虚台记行文里的玄机(第1页)

嘉佑八年(1063)六月初十,苏轼的二伯母去世了,当时只有苏轼的三堂哥苏不危侍奉在母亲身旁。

此时,二伯刚去世不满一年,真是祸不单行。苏轼在大堂哥苏不欺的妻哥蒲诚之路过凤翔府时,曾给蒲诚之提过此事,因苏轼大堂哥不欺的岳父家姓蒲,是蒲诚之的同族。

这年七月,宋选罢任凤翔府知府,由青神县老乡、京东转运史陈希亮(字公弼)接任。

陈希亮这个人身材矮小、清瘦,为人却刚直,面目阴冷,两眼澄澈如水。张口说话斩钉截铁,常常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,不留情面(面陈人过,退称其长,这是一种君子之行)。所以每逢士大夫宴游之时,但闻陈希亮到来,立刻阖座肃然,索然寡味,怎么也乐不起来。他对待僚属,自然更加严厉,竟然有很多人吓得对他不敢仰视。

苏轼虽是以京朝官差允(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),可仍是个幕职,相当于如今地方政府的秘书长,职掌赞襄郡县的政务,综理诸案文移,斟酌可否。签拟后再报告郡守,或罢或行。这一职务与“一把手”公事上的关连,是极为密切的。

而苏轼与陈希亮两人的性格,却是如冰炭不相融合。

苏轼性豪阔,不会官僚滑头,而做事却勇于负责,意见不同时,便要据理力争。争议不下,这二十七八岁的签判,年少气盛,就不免行诸辞色,一点不肯屈就退让。

陈希亮也有意要裁抑这个锋芒太露的后辈,对他也一样端起架子,毫不客气,使苏轼更难忍受。府衙中的吏役,为了对这位签判的制科出身表示敬重,大家尊称之为“苏贤良”,这类颇似现代的“老师儿”称号一样,实在是一件平常小事,不料被陈知府听到了,斥道:“府判官只是协理文案的官员,有何贤良可言?”令苏轼很下不来台。

此后,凡看到苏轼有骄矜自得之意,陈希亮在苏轼登门求见时,也是故意拒绝不见。遇到府里需要斋醮祈福,苏轼负责撰写的祈祝小文,陈希亮也是左涂右改,如此往返数次,直至把文章改得面目全非,这才启用。时间久了,苏轼认为上司是在无端打压自己,遂与陈希亮交恶,如果没有公事往来,他尽量不与陈希亮接触,即使中元节这样的重要节日,他也拒绝前往知府官署与上司一同参加节日宴会。

陈希亮官僚架子很大,同僚晋见,就任由其客座中等候,久久都不出来接见。甚至有客人在客座中都等得打起瞌睡来,苏轼心生不平,作《客位假寐》诗,讽刺他:“谒入不得去,兀坐如枯株,岂惟主忘客,今我亦忘吾。同僚不解事,愠色见髯须,虽无性命忧,且复忍须臾”。

七月二十四,天久不雨,苏轼又以官家的名义赴磻溪祷雨。

磻溪,是一条溪流的名称,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,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,今存有钓鱼台。在古诗词中,磻溪也会代指姜子牙。

苏轼一行走了一天,夜宿虢县。翌日晚,从虢县南渡渭水,晚宿古时候曾氏所建的僧舍曾阁。

时近夜半,苏轼却无法入眠,看到壁上有前县令、自己的四川老乡赵荐的题名。想起此前自己在凤翔府的大雪天,病中曾收到赵荐来信时的欣喜,如今已是“故人渐远无消息,古寺空来看姓名”(《七月二十四日,以久不雨,出祷磻溪。是日宿》)。

宋时官员的出行祷雨,必须要赶在黎明时分进行,因此五更前就要起身前往。所以说,夜半三更时是不能睡着的,而山中僧舍又没有更漏可听,只有麻烦仆夫频频出门察看天上的北斗星了。

古人通过观察天象、星宿、月亮和自然现象来判断时辰,他们结合生活经验和季节变化来推算时间。

此外,古人还观察月亮的位置和形态来判断时间。农历中,满月、新月、上弦月、下弦月等不同的月相和位置,都能反映出一个月的不同时段。通过这些月相的变化,古人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。

除了天文观察,古人还采用了其他巧妙的方式来辅助计算时辰。例如,水漏计时法,通过水滴的流动速度来估算时间。还会结合了生活经验和季节的周期性变化来补充推算时辰。比如,古人常根据鸟兽的活动、植物的开花结果、虫鸣等现象,来感知不同时令。

这些观察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敏感和对时光流转的深刻认知,古人对时辰的精确把握,不仅仅是为了生活的需要,更是一种对宇宙法则的理解。

苏轼问了几次,仆夫都说斗杓尚倾,故苏轼根本不能睡下,只得起来闲观,所以才无意中发现了壁上赵荐的题诗。

七月二十六,苏轼一行五更开始从曾阁启程,到磻溪时天色尚未明。

这日,在磻溪祷过雨,苏轼就前往虢县的阳平镇了,中途在岐山县东南一百八十里的麻田青峰寺的下院翠麓亭休憩。

苏轼觉得,若是不进这一座位于峰前的寺院,将会是是白来渭上一趟了。这里的风景那是“谷映朱栏秀,山含古木尊。路穷惊石断,林缺见河奔。”(《是日自磻溪将往阳平憩于麻田青峰寺之下院翠》)。清人王文浩认为这首押上平十三元韵的诗中,“尊”字押的玲珑剔透,只有在山中穿行过的人才会知其精妙,若是仅觉得这个尊字表达的是古木的厚重就失之于浅薄了。

及次日,苏轼从阳平镇出发,往斜谷方向而去,“板阁独眠惊旅枕,木鱼晓动随僧粥”(《二十七日自阳平至斜谷宿于南山中蟠龙寺》)。当晚夜宿郿县西南三十里的南山中盘龙寺。

褒斜谷,长一百七十里,南口曰褒,北口曰斜。

《郡国志》云:褒口在褒城县北。北口曰斜,南口曰褒,同为一谷。自褒口至凤州一百三十里,始通斜谷。斜口在凤翔府郿县。褒水和斜水(今石头河)均发源于秦岭深处的太白县,前者南流入汉水,后者北流入渭水,两者河谷统称“褒斜谷”,长约五百里,自古即为沟通秦岭南北的要道。

在苏轼的眼里,就在此山后,巴蜀近在咫尺,不知何时才能够归耕家乡江边的田里,真想心随南飞的大雁回到蜀地的怀抱里。其实,蜀本是以褒斜为前门,而南郑(今陕西省汉中市的市辖区)者,蜀之扞蔽也。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相邻推荐:纯属胡说八道  我在南安骗婚的那点事  天命卡牌  我倒要看看这魔王有多勇  什么?地道气运之子是我?  带着十二符咒穿越星穹铁道  我的26岁养猪生涯智造西游大计  开局拿下主角祖宗,女主后悔了?  篮球之巅从大学到联盟第一人  大道源珠  寸心重生后,杨戬倒追她  盗墓迷城之天一雄风  攻略什么的我超在行【快穿】  诸子纪元:重生程序员的修真征途  从睡仙到道尊  三国:结拜关张,开局灭黄巾  一觉醒来我在龙椅上了  回到2008当金融大鳄鱼  科研大佬穿七零,炮灰女配逆袭  大帝林鸣传  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