熙宁六年(1061)七月初三。
立秋日。
眼看天一入秋,地里的庄稼都要被旱死了,可天上却没有一丝要下雨的迹象。
于是,苏轼就按照知府大人的嘱咐,专门写了一篇虔诚的《祷雨天竺观音文》,并带上钱塘县令周邠、仁和县令徐璹到天竺寺祷雨。
说起祷雨这种民间活动,早在我国西汉时期的历史中就有记载,到了苏轼的时代,更是一种连官方也参与其中的所谓祈禳丰收的巫术活动。
我们知道,苏轼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,因为早年在凤翔府时就参与过多次的为民祷雨活动。
祷雨结束后,苏轼一行夜宿灵隐寺。
灵隐寺背靠北高峰,面朝飞来峰,始建于东晋咸和初年,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。到这种地方借宿,对于笃信佛学的苏轼来说,是再合适不过了。
美中不足的是,苏轼这两天身体有恙,但还是在这初秋的季节里,抱病游览了杭州的净慈寺,拜访了圆照禅师宗本。另外还游览了祖塔院,观看了虎跑泉,然后再游览了佛日山净慧寺。
正当苏轼在马不停蹄地游览佛寺之际,朝中官员沈括被朝廷派往杭州视察新法的执行情况,沈括此次的具体受命是要巡察两浙的农田、水利、差役等事。
沈括到了杭州,首先与前老同事苏轼畅叙了旧情,还恭敬有加把苏轼这一时期的新作(主要是诗词)抄录了一份,这也是当时文人间的正常交流活动。
谁知,回到京师后,沈括转而用附笺的方式,把认为是诽谤的诗句详细地“注释”理一番,全部交给了皇帝,目的是揭发苏轼在诗文中“愚弄朝廷”、“无君臣之义”。
这是老沈这位大科学家对苏轼的第一次下手,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或说“蝴蝶效应”是:
元丰二年(1079),御史何正臣、李定又上表弹劾苏轼,乌台诗案终于爆发。
次年,苏轼被贬黄州,牵连亲友三十多名,涉及诗词一百多首。
当然,沈括虽不是事件的主谋,但沈括正是“乌台诗案”的始作俑者。
我们在这里先不说沈括的劣迹,这时候苏轼还把他当成是前同事,丝毫没有对此人设防,至少此时的沈括,在苏轼心中尚没有值得特别痛恨的地方。
刘敞的弟弟刘邠这几天寄诗及书信来,苏轼得知刘邠泰州通判的三年任期已经结束,近日将会来杭。
对于刘敞(字原父)、刘邠(字贡父)这对亲兄弟,苏轼不仅都与之有着诗词唱和,而且也都是苏轼值得敬仰的士人。
刘敞博学好古,多藏古器奇物,能识古文铭识,并因此考知出三代制度与先儒所说的有不同之处。苏轼后来的喜爱古器物,大概率也是受到了刘敞的影响。
对于风头正盛的王安石,满朝惟有刘敞、刘攽兄弟敢于抑其锋芒,这也是苏轼所看重的地方。刘原父对于苏轼还曾数度提携,做考官时,对于苏轼和章惇皆以国士待之。
刘邠到杭州后,被苏轼邀请去一起泛舟西湖,其时正值张先自湖州回杭,就一起结伴游湖赋诗。
当苏轼一行乘坐的船只到了湖心处时,有一小舟翩然而至,舟中有一妇人容貌甚美。
及见到苏轼,妇人就自述自己自少年时就极为仰慕苏轼的高名,因为尚在闺中而无缘相见。自己今日已经嫁为人妇,闻公游湖,于是就冒昧上前叨扰。
妇人自称善于弹筝,愿献上一曲,想换取苏轼的一首小词以为终身之荣。
苏轼闻听此言,自然是无法相却,于是乃援笔立就,赋以《江城子》与那妇人。
词中有“一朵芙蕖,开过尚盈盈。何处飞来双白鹭,如有意,慕娉婷。”之句,既实写水面荷花,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。
苏轼还在词中自注:湖上与张先同赋,时闻弹筝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什么?地道气运之子是我? 攻略什么的我超在行【快穿】 开局拿下主角祖宗,女主后悔了? 科研大佬穿七零,炮灰女配逆袭 带着十二符咒穿越星穹铁道 从睡仙到道尊 我在南安骗婚的那点事 大帝林鸣传 我倒要看看这魔王有多勇 三国:结拜关张,开局灭黄巾 天命卡牌 大道源珠 诸子纪元:重生程序员的修真征途 盗墓迷城之天一雄风 一觉醒来我在龙椅上了 寸心重生后,杨戬倒追她 篮球之巅从大学到联盟第一人 我的26岁养猪生涯智造西游大计 回到2008当金融大鳄鱼 纯属胡说八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