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收这个人,官方的履历是:工诗,家贫,喜饮酒(古代所谓穷酸的标配)。
他的宅院里有座水阁曰“浮晖”,由于苏轼曾经来游,作过古木怪石赠之。后来苏轼去后,贾秀才乃作亭,取名以“怀苏亭”。
贾秀才之能够入了苏轼的法眼,自然有其独具的魅力存在,除了诗好,定然还有其他的原因。
苏轼的诗集中,有一首“和贾收韵”的《吴中田妇叹》较为有名,在这首诗中,苏轼把当时的青苗法以及坐仓粜米之害讲得很清楚:
当时东南方钱荒,而谷米暴涨,但官府仍是收钱而不收米。自从新法实行以来,官家争相要钱,到处出现钱荒而米价越来越贱,官家于是更加要钱而不要米,农民卖米两石,仅能得到一石的钱,官家还美其名曰“折色”,这便是民愤的由起。
公务之余,苏轼游览了湖州当地的道场山与何山。
道场山因南朝梁时如讷禅师筑庵于山而得名,而何山也即在今湖州西南十四里的金盖山。由于晋代何楷曾经居此研习儒业,后被吴兴(今湖州市)太守,改为何山。
湖州府治北有一座天庆观,在知州孙大人的主持下进行翻修,当时观内有一面北朝向的亭子,道士山宗向苏轼求名,苏轼就将其命名为“归雁亭”。
为什么要这样命名,也许是此时的苏轼,已心生“思归”之义也!
在湖州,苏轼的所见所闻都使得他“心灰意冷”,“嗟予与子久离群,耳冷心灰百不闻。若对青山谈世事,当须举白便浮君。”(《赠孙莘老七绝》)
这是苏轼在湖州赠给孙莘老七首绝句中一首,意思是说,我和你离开京城的那帮人很久了,我们对世上的事也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。面对好风景咱们就该饮酒,如果你还要谈什么世上的事,那我就罚你一大杯!
诗的最后一句用的是西汉时的一个典故,这首诗很好懂,如话家常,这就是东坡以俗为雅的诗风,诗中用典也是苏轼博学多闻的风格使然。
但就是这样的小诗,最后两句也让变法集团不高兴了,认为苏轼是在讽刺当下的政治环境——什么都不能说、不敢说,于是就又成“乌台诗案”的罪证之一了。
也许是遇到了知音,说话作诗就无所顾忌、直抒胸臆了,苏轼在给孙莘老的第二首赠诗中有“作堤扞水非吾事,闲送苕溪入太湖。”(《赠孙莘老七绝其二》)句,这又让反动派不舒服了,这两句诗被认为是苏轼先前曾建议这次开挖运盐河水利的不便,如今却被转运司差往湖州相度堤岸,就是在讽刺如今的朝廷黑白颠倒,把自己这样一个不懂水利之人派来兴修水利,所以说“水利不便”也就变成真正的事实了。
在湖州停留了一段时日,苏轼将前往常州及润州(今镇江)赈饥,经过惠山时,赠诗给钱顗(字安道)与钱顗的弟弟——惠山老,“惠山老”也就是后来频频与苏轼有着交集的钱道人。
惠山,坐落于今天的无锡西郊,属于浙江天目山由东向西绵延的支脉,以其名泉佳水着称于天下,最负盛名的是“天下第二泉”。
在秀州(今嘉兴与松江一带),苏轼还给报本禅院的乡僧文长老方丈以及景德寺李甲(字景元)画的竹子画上都题了诗。
从秀州返回抵达杭州的候潮门时,苏轼还拜访了当地的王复秀才。
候潮门是杭州十大古城门之一,此门始建于五代吴越,因城门濒临钱塘江,每日两次可以候潮,故名。
熙宁五年(1060),除夕夜。
苏轼在衙门里值班,看到各个牢房都住满了囚犯,天已经黑了,但都回不了家。又想了想自己和这些囚犯一样,活着都是为了经营自己的口粮,“小人营糇粮,堕网不知羞。我亦恋薄禄,因循失归休。”(《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》)
苏轼觉得,那些老百姓为了全家人的一点口粮犯了盐法被囚禁,感到自己也没有什么值得害羞的,而自己为了一点微薄的俸禄而被囚禁在官府衙门里,连“弃官还乡”之事都不敢去想。
就在苏轼面对眼前被新法折磨得死去活来的社会各群体之时,一位叫晁补之的后生上书求见,这多少给苏轼苦闷的生活带来了一丝亮色。
晁补之,字无咎,号归来子,济州巨野(今属山东巨野县)人。
此人生性聪敏,有很强的记忆力,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,王安石之弟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。
十七岁那年(实则为二十岁),父亲晁端彦到杭州做官,小晁随同前往,于是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,写成《七述》一书,带去拜见杭州的通判苏轼。
据传《七述》是晁补之依枚乘《七发》、曹植《七启》之例而创作的。其为“述”者,因其拜苏轼为师时,苏轼曾为其尽数杭州之山川风物之胜,此盖述苏公之言。
“七”者,因从七个方面记述:第一述夫差之盛;第二述吴越之事;第三述货贿之富,服饰之丽;第四述滋味之厚、物产之丰;第五述盐策之利;第六述观潮之美;第七述西湖之盛,故名其书为《七述》。
苏轼原先也想对这七方面有所感赋,读了他的书赞叹说:“我可以搁笔了!”(疑为效李太白见崔颢《黄鹤楼》诗之状),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,很有说服力,超过一般人甚远,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。
有了大文豪苏轼的加持,世人也就都知道了晁补之这个名字。
在两次上书求见苏轼之后,小晁终于见到了苏轼本人。苏轼也很喜欢这位后生,于是把小晁带在身边把各种知识悉加讲习,以至废寝忘食。
就这样,晁补之日后亦成为了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。
此时,苏轼的次子苏迨已经三岁了,但还不会走路。
苏轼就请来辩才法师在观音前为其落发摩顶,权且为僧,赐名竺僧。果然,没有几天,剃度之后的小苏迨竟然能行走自如了。
只是后来,经朝廷赐恩,授予苏迨承务郎(管理籍帐,侍郎出缺,代其职务)的职位,苏轼于是专门又买了一道度牒,把苏迨赎出了佛门了事。
在这里,苏轼认识了吴僧法芝,此僧俗姓钱,法号昙秀。
杭州的南屏山,为西湖胜景之一。因地处杭城之南,有石壁如屏障,故名“南屏山”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大道源珠 纯属胡说八道 带着十二符咒穿越星穹铁道 盗墓迷城之天一雄风 回到2008当金融大鳄鱼 攻略什么的我超在行【快穿】 我的26岁养猪生涯智造西游大计 三国:结拜关张,开局灭黄巾 从睡仙到道尊 寸心重生后,杨戬倒追她 我倒要看看这魔王有多勇 什么?地道气运之子是我? 天命卡牌 科研大佬穿七零,炮灰女配逆袭 我在南安骗婚的那点事 开局拿下主角祖宗,女主后悔了? 篮球之巅从大学到联盟第一人 一觉醒来我在龙椅上了 诸子纪元:重生程序员的修真征途 大帝林鸣传